阴间的判官黑脸白脸是谁(古人把戏剧中的包公塑造成“黑脸” 实际暗藏四个字)

作者:访客 时间:2023年08月22日 05:57:17 阅读数:2人阅读

包公、包青天、包大人的形象,在华夏大地可谓家喻户晓,说妇孺皆知也不夸张。

戏剧舞台和影视剧中的包公,身材魁伟,黑脸发光,额心上描一月牙,加上长长的黑髯口,乌黑的官帽蟒袍,作唱念白声若洪钟,气场十足。完全是一尊专治邪恶的“黑煞星”形象。

而且,每次黑脸包公一出场,都会引起不小的震撼!

阴间的判官黑脸白脸是谁(古人把戏剧中的包公塑造成“黑脸” 实际暗藏四个字)

自宋代以来,包公这威严不可侵犯的形象已被民间认可,成为百姓心目中不可动摇的“青天”大老爷。

至今,人们夸赞哪个领导或法官清正廉明,仍会说他是“包公再世”。

历史上真实的包公----包拯,究竟是不是天生的一副黑脸?

诸多史料都为此作了否定性佐证分析,说明他不是天生“黑脸”,也不是魁梧高大身材,而是身高不到一米七零、且“面目清秀,白脸长须”。

包公被塑造成“黑脸”,应该是元明以来戏剧编剧和化妆师设计的结果。

在其黑脸的形象中,真真切切暗藏了“铁面无私”四个字。

因为中国民间素有“黑脸的都是好汉,白脸的都是奸贼”的朴素判断。

“黑脸”包公,完全是一个艺术形象,与真实包拯的相貌大相径庭。

应该说,如今的包公有两个:一个是历史人物包拯;另一个是文学形象包公。而后者是在前者基础上衍生的。

在古都开封市的包公湖西岸,现有一座包公祠。祠内的包公肖像古碑,刻画细腻生动,碑上的人物造型,完全不是戏台上的粗犷威严模样。而是手执笏板,清瘦矍铄,一介白面书生学者形象。

查阅包拯词条,他名拯,字希仁,公元999年出生于今安徽合肥肥东,也就是正在热播剧《县委大院》的外景地。

包拯在北宋仁宗天圣五年(1027年)考中进士,被授任为大理评事,出任建昌县(今江西永修)知县。

此时他父母年迈有病,包拯请求在合肥附近就职,遂被朝廷改授和州监税。但父母仍不想让他离家赴任。包拯就辞去官职,回家赡养父母。直到十年后父母相继去世,才赴京听选,获授天长知县。

此后,他因政绩突出,得到升迁重用。历任三司户部判官及京东、陕西、河北路转运使,三司户部副使,龙图阁直学士、开封府、权御史中丞、三司使等职。嘉祐六年(1061年),升任枢密副使。

因为他曾任天章阁待制、龙图阁直学士,所以后世称其“包待制”、“包龙图”。

实际更为后世所推崇的,并不是他的官衔,而是他为官品行端正、清廉执法,“令行禁止,立朝刚毅”,“公而忘私,不邀阴幸也!”

阴间的判官黑脸白脸是谁(古人把戏剧中的包公塑造成“黑脸” 实际暗藏四个字)

历史上真实的包拯,一生任职多个岗位,无论官职大小,都不贪财图利,做到了两袖清风。

后世所传的包拯业迹,多是说他在开封府尹任上,办案不徇私情,清廉公正,甚至兴起讼诉变革:“拯开正门,使得至前陈曲者,吏不敢欺”。破除了“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”的陋习,免得衙役盘剥百姓。

除了断案,他当监察御史时,面对能力低下的宰相和欲被重用的皇戚国丈,敢于行直言弹劾,并不怕因此得罪当朝皇帝,展示了直臣的品格。

包拯的故事,在宋代以话本的形式流传,到了元代,包公戏登上了舞台。从明清到近代,包公戏不断推陈出新,逐渐成为老百姓文化生活中的最爱。

包公戏几乎涉及到所有的戏曲种类,而且不受地域限制,南方北方同样流行。

在舞台和影视剧中,包拯既是一位清正廉明、铁面无私、心智过人、执法如山的“青天大人”,又是一个半神半凡的超人。

在他身上,不仅凝聚了老百姓对清官的企盼,更饱含百姓对社会公正的无限向往。是一位带着理想化色彩的艺术形象。

此外,包公戏每一出都情节曲折动人,扣人心弦,能抓住观众的注意力,也是其艺术生命力所在。

有史料介绍说:现存的十八种元代公案戏中,写包公审案断狱的就有十一种,明清时期又诞生了二十几种。

传统京剧剧目中,有三十多出包公戏。诸如《金丸记》、《桃花记》、《胭脂记》、《珍珠记》、《双钉案》、《正朝阳》、《铡美案》、《赤桑镇》、《铡包勉》、《砸銮驾》、《打龙袍》等,都历久不衰。

上世纪九十年代年,236集的台湾电视连续剧《包青天》,曾风靡一时,刮起一阵“包公热”。

阴间的判官黑脸白脸是谁(古人把戏剧中的包公塑造成“黑脸” 实际暗藏四个字)

戏曲舞台上的包公,那真是断案如神。并且“日断阳间夜断阴”,白天料理人间的案子,夜晚则主持阴间的官司。

如此得需要阴阳两界的“通行证”。于是,编剧们就给包拯额头上的安上了月牙当“通行”标记。

而《中国传说故事大辞典》说,包拯额头上的月牙并不是因剧情需要设计的,而是包拯出生时脸太黑,其父将他扔掉时,被莲叶杆锯伤所致;

《中国地方风物传说选》则说,包拯额头的月牙,是他父亲把他扔掉时,他被马蹄踩伤所致。

而且,这个月牙的开口也有讲究。擅长演包公戏的京剧大师裘盛戎说,包拯额头上的月牙,“开口朝右是老包阳间审案,朝左则是包大人游仙枕下阴曹审案的时刻。”  

实际上,包拯额头的月牙和他的黑脸一样,都寄托了人们的一种美好期颐。

以皓月当空来比喻“包青天”,希望为官者头上都有这一弯清正的月亮,秉公执法,一碗水端平。

明代《龙图公案》和清代《三侠五义》,更是对包拯作了神化,把他的形象推向了新的高度。

民间还传说,包拯出任开封府尹时,得到王朝、马汉、张龙、赵虎“四大名捕”助力,兼有足智多谋的公孙策和南侠“御猫”展昭相帮,办案明查暗访,出神入化。每到关键时刻,必能使正义得到伸张。

戏剧舞台和影视剧中,包公升堂断案时,大堂都有两样东西镇场:

一个是独角兽。传说中断案的神物,“能辨曲直,见人争斗就用角去顶坏人”。包拯用其以示“曲直明鉴”;

第二是三口铜铡。这个广为人知:龙头铡斩皇亲国戚,虎头铡斩贪官污吏,狗头铡斩市井刁民。

史书上实际对此并无记载,可能是后人为了渲染剧情杜撰的。

包拯被提拔为枢密副使,相当于主管军事的总部副职一年后病逝。

开封老百姓闻讯皆悲痛不已,皇帝也亲自到包家吊唁,并宣布停朝一天以示哀悼。

据说,当宋仁宗看到包家如此俭朴很吃惊,又听闻他“居家俭约,衣服器用饮食如初宦时”,不禁感慨万千,心生敬意。

包公的高风亮节,还体现在他遗言中,他要求自家“后世子孙仕宦,有犯赃者,不得放归本家,死不得葬大茔中。不从吾志,非吾子若孙也”。

后人将其作为祖训家风,刻于堂屋墙壁,以昭后世。

阴间的判官黑脸白脸是谁(古人把戏剧中的包公塑造成“黑脸” 实际暗藏四个字)

1973年,合肥文物部门对包公及其家族墓地进行了保护性清理,从包公墓葬中出土了包公遗骨及其墓志。真真打扰了包大人一回。

1985年,当地政府开始动工修建包公墓园。墓园共有包氏家族的六个墓冢,按宋制修建。全称叫包孝肃公墓园,整座墓园面积1200平方米,位于合肥城中南的一段护城河畔,人们为了纪念他,把这段河也叫作包河。

尽管经过民间艺术改造后的包拯无论形象还是功绩,都和真实历史中的包拯有一定差别,但这却是发自人民心底的真实愿望。寄希望为官者,都能像包拯那样“铁面无私”,一心为民。

衷心感谢各位朋友阅览《掌心春秋》,如果您喜欢,可点击“订阅”或“关注”。我们共同赏析历史趣闻,回忆历史往事…(声明:文中参考资料和配图均源于网络)